今日金句
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
查看:91107回復:107
當你擁有一樣東西之後,你對這樣東西的評價會高于你沒有擁有它時。
——理查德•塞勒
01
那年的諾獎發給了行為經濟學
擁有時的快樂,和失去它的痛苦,哪一個更大?
「怕麻煩」是一種什麼心態?
為什麼窮人更窮,富人更富?
這幾個看似風馬牛不及的問題,其實背後都隱藏著同一種心理效應————稟賦效應。
這個理論就是剛剛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查德•塞勒教授(Richard Thaler)率先提出的。
作為行為經濟學的奠基人以及決策心理學領域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,本公號的「決策心理」系列很多內容都與他的研究有關,比如之前我在《感到痛苦?你可能乾了「假工作」》一文中介紹的「心理賬戶」理論。
想要理解今天介紹的「稟賦效應」,先得了解「行為經濟學」中,另一個更基本的概念——「損失厭惡」。
02 損失厭惡:寧願得不到,也不願失去
假如你工作非常努力,天天晚上加班,為了鼓勵你,領導特意打報告,為你爭取加薪。
然而到了年終,辛苦了一年的你,卻一無所獲。
你一定非常失望。
事實上,你什麼都沒有失去什麼啊!努力工作卻得不加薪的大有人在,為什麼別人沒有你那麼失望呢?
為什麼經過一場想象中的「得而復失」後,你的心情比什麼都沒有發生時還要糟糕呢?
經濟學家是這樣解釋的:
假設你今天早上出門上班時的「心情滿意值」是100;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