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成熟的人一定都有這樣的體會:
「一個人很難在少年時、中年時、老年時,都過的順遂如意。」
隨著時間的流逝,年齡的增長,看慣了名利場上的趨炎附勢,看淡了人生路上的無可奈何,看清了人性中的善惡是非。
漸漸明白,不是所有事情都盡在掌握,也不是所有事情單憑努力便可獲得。
于是漸漸的從喋喋不休,到沉默不語;從懵懂無知,到成熟穩重;從左右逢緣,到善于獨處。
發生以上這些變化,往往意味著接下來的這四件事。
01
知道自己想要什麼
處于年輕時期的我們,熱衷于社交。
在我們得意的時候,總喜歡與人推杯換盞;在我們失意時,總喜歡與人傾倒苦水。
總認為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走。
後來見的人多了,知道什麼叫「禍從口出」,體會了什麼是「看人臉色」,看透了什麼是「人性險惡」。
回過頭來,才真正的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。
看似孤獨,其實并不是世界拋棄了格格不入的我,而是我厭倦世間奉承,明白了生活的真理,找回了自己的專注。
就像賈平凹,他在所有人的眼中,是一個嚴肅的文學作家。
但讀過他的《自在獨行》這本書的人才知道,原來他是一個「知世故而不世故」的人。
他在書中教人怎麼奉承,例如:
見到禿頭的人要說聰明絕頂;
見壞了一只眼的人要說一目了然;
他把為利益而接近他的朋于稱作「蠢東西」;
為了躲避應酬,他逢人就說自己得了肝病,會傳染。
意外的是,善于交際的賈平凹先生竟喜歡孤獨。
因為,孤獨的時候,可以不用遷就別人,專注自己,更自在、更隨性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下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