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31日,廣東湛江,全紅嬋巴黎奧運首秀奪金后,老家門口的「水花消失樹」也火了。村民稱,「嬋寶」家門口的兩棵樹叫鳳凰樹,最近陸續有外地人過來圍觀合影留念。
對此,有網友希望前去打卡的人不要打擾到全紅嬋家人,沾個喜氣就可以了。
全紅嬋的奧運之旅可謂實至名歸,實力碾壓,讓全世界認識到了「水花消失術」,同時,全紅嬋家門口的「水花消失樹」也火了,網友紛紛到她家打卡。
自從全紅嬋開始跳水之后,家里人也是很開心,像過年一樣在門口放鞭炮,而全紅嬋的爺爺也接受采訪表示全紅嬋要保持身體健康,繼續為國家效力,爭光。
而女雙跳水,女子跳水各個項目「水花消失術」經常上演,這次全紅嬋的巴黎奧運之旅,也讓全世界驚嘆。
而全紅嬋家里的這兩棵鳳凰樹,最近很多網友帶著小朋友來到這里打卡,畢竟鳳凰樹也是有相關寓意的「跳出枝頭做鳳凰」等等,而且「水花消失樹」也能為賦予這樣的稱呼,更多的是全紅嬋的家庭環境和出生環境。網友:我現在回家種還來得及嗎?
很多大人帶小朋友過來摸摸樹,祈禱有個好的寓意和保佑。
也是在全紅嬋巴黎奧運會奪冠之后,對冠軍的一種追求和喜愛。
下面給大家講講水花是怎麼形成的
眾所周知,當具有一定質量的物體以一定初速度落入黏滯系數較小的液體時,就會在液體表面濺起水花。
由于物體具有質量和速度,在與液體接觸時就會對液面造成沖擊。若液體的流動性較好(即黏滯系數低,比如自來水),就會在受到沖擊時向周圍運動,從而在四周濺起水花,隨后又為了填補物體落下后在中間形成的空洞而回流,在中間相撞形成又一波水花。
而如果液體的流動性較差(即黏滯系數高,比如蜂蜜),即使受到較大的沖擊,液面也不易發生形變,從而不易濺起水花。
很顯然,跳水運動員所面對的泳池,里面的水必然都是黏滯系數低的液體。
水面在如此大的沖擊力下卻可以只濺起一點點水花,這必然是運動員掌握了入水時的動作要領。下面,讓我們把視角切換到運動員入水前畫面上。
壓水花的標準入水姿勢分析
通過觀察比賽的慢鏡頭回放以及跳水過程中拍攝的照片,不難發現,能將水花壓得很小的運動員,入水前的動作幾乎都具有如下特點:
我們知道跳水入水時,最先接觸水面的部位是手,如果雙手入水時能很好地壓住水花,同時將后續入水的身體部位收緊,就能很好地集中力量而不產生額外的水花。
如此看來,入水前雙手的形態對產生水花的大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你可能也發現,不管最后能否壓住水花,幾乎所有運動員都在使用這樣「抓手平掌」的手勢,這種手勢是有什麼獨到之處嗎?
其實歷史上,曾經還出現過另外三種手勢。第一種是自1975年起,我國跳水運動員開始練習「壓水花」技術時采用的手勢:兩手相距約10cm,手掌上翻,五指伸直張開,掌心對水。
由于入水時沖擊力大,手型難以保持,而且雙手分開降低了整個人體的流線型效果,所以壓水花效果并不理想。
後來出現了兩手拇指相扣,其余四指彎曲或伸直的手勢。這樣降低了入水時所帶來的沖擊,且增加了整個人體的流線型效果,在壓水花效果上有了增強。
「抓手平掌」則是發展至今使用得最普遍的入水姿勢,其動作要領是:兩手相握,其中一手五指并攏伸直,另一只手握在背部,五指緊扣,手掌上翻,腕關節背屈90°,掌心對水。
這種手勢從表觀上看,進一步減少了手掌與水的接觸面積,能更大程度地減小沖擊力。
但是,如果想讓接觸面積小,應該讓兩手合并指尖向下入水。為什麼這種姿勢沒有出現過呢?
入水姿勢的物理分析
你可能想不到,現有的「壓水花」技術是最初在練習「冰棍式」
「冰棍式」跳水是雙腳最先入水,訓練時運動員被要求雙腳呈繃直狀入水,這樣雖然可以有效減少水對人體的沖擊,但水花很大。
腳尖一直繃直固然很累,偶爾松懈一下沒有繃直腳尖,卻發現勾腳入水水花反而變小了。于是這樣勾腳的技術逐漸演變成了今天的「抓手平掌」。
那為何勾腳入水就能比繃腳入水更能壓住水花呢?這就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了。
01 建立模型
人體入水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固體沖擊液體的過程,由于固體和液體本身復雜的性質,這將是一個多因素耦合的復雜模型。
但由于我們的著眼點是人體與水面剛發生接觸和碰撞的階段,所以我們可以忽略部分不重要的因素,同時將人視為剛體、將水視為理想流體,以此簡化模型。
02 楔形剛體撞擊水面
當運動員雙臂上舉,雙手合掌呈尖銳狀姿勢入水時,可等價于一個楔形剛體的尖端撞擊水面(如下圖所示)。
當發生碰撞時,與剛體接觸的水會受到斜向下的力,從而沿此方向運動。
但我們也知道,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變大,所以這部分斜向下運動的水會因為受到深處液體更大的壓力,轉而向壓力較小的淺處運動,最后沿著剛體側面的方向沖出水面,形成水花。
《跳水「壓水花」技術運動生物力學研究》中還通過有限元分析方法對該模型進行了模擬計算。
楔形剛體的尖角越尖銳,激起的水花越高。
楔形剛體的質量越大、速度越大,激起的水花越高。
03 方形剛體撞擊水面
如果考慮上述楔形剛體鈍化的極限情況(即完全沒有尖角的方形剛體),按照上述的結論,激起的水花是不是應該就是最低的呢?
確實如此。這是因為此時剛體對淺層液體的壓力垂直向下,而深層液體又對其有向上的壓力,被兩面夾擊的淺層液體只能沿著剛體的側面向上運動。
但由于剛體仍在向下運動,也帶動其周圍的液體向下運動,這多少阻礙了部分向上運動的液體,所以最后能沖出水面的水花就少了。
說到這里咱們不能忘記之前提到的接觸面積的因素,方形剛體入水時如果接觸面積過大,也會激起較大的水花。
所以跳水運動員入水前要將兩手疊放以減小接觸面積,并且將身體收緊,讓身體對水面的沖擊力集中在一小塊面積上。不然就會發生……
以上我們的討論是將人體視為了剛體,但在實際跳水的過程中,由于運動員需要進行翻騰或轉體的動作,在入水之前無法做到讓身體呈現一個豎直的狀態。
所以運動員除了要掌握好入水時壓水花的動作要領,還要精準把握起跳、空中動作、打開時機以及入水后如何控制其余身體部位垂直入水等等。